宣汉,是川东游击军和红三十三军指挥部所在地,既是川东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,也是川陕苏区的基础,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红四方面军的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。
在这块红色土地,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的王维舟,诞生了川东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,创立了川东第一个革命武装,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县独建一个军的奇迹,留下了李先念、徐向前、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,走出了向守志、王定烈等10余位将军……
宣汉的显著,就在于它具有举足轻重、引领全局的地位,以及由此承载的特殊奉献与巨大牺牲。当年宣汉有近10万优秀儿女参加革命,3万多人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成立共产主义小组革命火种撒播宣汉
王维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。还没有成立中国共产党,他就是党员了。
——毛泽东
宣汉的革命火种是由王维舟点燃的。
1920年5月离乡辗转于上海、北京和苏俄寻求革命真理并加入朝共上海支部的王维舟,1923年春回到宣汉,在清溪创办新群女校。同年秋,他吸收冉海舫、冉雨生、覃明光等进步教师和雷玉书、冉南轩、胡俊辉等社会进步青年,在清溪木鱼山创建川东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——清溪共产主义小组,学习马列主义,阅读进步书刊,宣传十月革命,培养革命干部,开展革命活动。
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,通过创办宏文校、图书室、农民夜校等形式,广泛传播革命真理,组织农民开展反抗地主剥削的抗捐抗粮活动,引起了反动统治的恐慌。1925年冬,反动军警大肆搜捕共产主义小组成员,王维舟携冉海舫、周伯仕等人先后去开江、万县、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,身份未暴露的成员留守本地继续坚持斗争。
1927年8月,在党的“八七”会议精神指引下,工作或就读于上海、武汉等地的王维舟、冉海舫、牟正国、覃明光、胡俊辉等宣汉籍中共党员先后返乡,在宣汉县城建立了由牟正国、覃明光、胡俊辉组成的中共宣汉小组,后来,扩建为中共宣汉特支(特别支部),设立了城区支部和清溪支部,逐步辐射周边地区。
从1923年共产主义小组成立,到1927年建立中共宣汉小组,共产主义小组先后发展共青团员、共产党员上百人,他们后来都成为川东革命和川东游击军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,将革命的火种撒播宣汉各地,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。
创建川东游击军武装斗争燎原宣汉
维舟同志在川东北发动游击战争,有这样一批本地游击队伍,才使入川的红四方面军能迅速扩大起来。
——朱德
1927年重庆“三·三一惨案”后,川东处于白色恐怖之中。8月,王维舟从武汉返乡。同月,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在重庆成立,并成立了川东党革命军事委员会(川东军委),王维舟任书记。
1929年4月27日,万源固军坝、白羊庙、宣汉厂溪等地的农民起义队伍和煤、铁矿人工起义队伍,以及王维舟从梁山、开江等县动员前来参加起义的部分工会、农会会员汇集固军坝,发动厂固军坝起义,成正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,川东游击军正式创建。
固军坝起义使群众的斗争情绪格外高涨,人民群众踊跃参军,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由300人迅速发展到1000余人。
1930午1月,中共四川省委将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正式命名为“四川工农红军第一路游击队”,部队向城口、万源、宣汉等地扩展,在宣汉,先后取得了激战樊哙店、强攻虾耙口、攻打窝窝店等战斗的胜利,迅速在宣汉西北部创建了10余个场镇、5万多人的游击根据地。
然而,由于早期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经验不足,更由于敌人重兵合围,第一路游击队最终失败了,500多名宣汉优秀儿女血洒故土。
1931年5月28日,王维舟参加了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的会议,省委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,王维舟任中共川东军委书记兼游击军总指挥。
王维舟等人将分布在梁山、达县、开江、宣汉的游击军整编为3个支队,并以芭蕉、峡口为中心,建立根据地方圆300余里(东起梁山虎城、百里漕,南抵达县南岳、大树、万家,西至平昌泥龙、笔山,北迄城口)。游击军扩充至2000余人,拥有长短枪1000余支。星星之火,又成燎原之势。
游击军利用灵活机动的“飘忽”战术和夜袭手段沉重打击敌人,打了“激战五爪堰”、“奇袭白沙河”、“夜取白羊庙”、“火烧赤字溪”、“大堰坝歼残敌”等一连串的漂亮战。“抓肥猪”、“锄恶霸”、“袭团局”是川东游击军打击敌人、筹集资金、购置枪弹的法宝。
建立红三十三军红色政权扎根宣汉
红33军是一支很好的部队,有丰富的游击战争经验,与当地人民群众有血肉的联系,在川东一带有很大影响。
——徐向前
1932年12月,红四方面军入川,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,四川军阀大为惊恐。1933午1月17日,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“川陕边区剿匪督办”,分二个纵队向红军发动了三路围攻,妄图一举将刚入川的红军赶出四川。
“主力红军就要来了”的喜汛,极大地激励着每一位川东游击队员。1933年8月,川东游击军主动袭击双庙场、马渡关、沿山场、清溪场、南坝场、峰城场等地敌人。在南坝场、峰城场击溃敌人两个团,在前河三河场上游10公里的渡口马立爪,缴获刘存厚部运送的十几船弹药和物资。游击军的这些行动,巩固和扩大了宣汉、达县游击区,很好地配合了红四方面军的战斗。
1933年11月2日,宣汉解放暨红军第三十三军成立大会在县城西门操场隆重举行。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宣读了红33军任命状:军长王维舟、政委杨克明,下辖97、98、99三个师,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。一个县独自建立一个军,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一个奇迹!
1933年10月4日,蒋介行委任四川省军阀刘湘为“剿匪”总司令,纠集四川大小军阀共汁120多个团约30万兵力,分兵六路向川陕革命根据地疯狂围攻。
红三十三军这支由宣汉优秀儿女组建的部队,一诞生就投入了反敌“六路围攻”,在宣汉境内参加了“杨柳关阻击战”、“峰城战斗”、“激战马渡关”等11次重大战斗,歼敌1万余人。
1935年4月,红三十三军向西转移,6月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,经历了两过雪山草地的艰苦历程。1936年3月,与红五军团会合,编为红五军,董振堂任军长,红三十三军政委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,至此红三十三军番号被撤销。原红三十三军改编为红五军第15师,其下属3个团2000余人改编为第15师43团、45团。
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后,中央军委决定,包括红五军在内的部分主力红军从靖远以西的虎豹口渡过黄河,组成西路军。按照这一决定,1936年底,红五军到达临泽。1937年初,红五军43团驻守临泽;39团、45团等部队攻占高台,歼敌1400余人。可几天之后,敌军2万余人蜂拥而至,将高台合围,战斗在高台的官兵大部壮烈牺牲。同时,驻守临泽的43团也遭到敌人的大举进攻,伤亡惨重。嗣后,红五军余部在倪家营子被编入红三十军,其流散人员历经艰险寻找革命队伍,有的奔赴延安,有的流落他乡。
“红三十三军是一支很好的部队。”20世纪80年代,共和国元帅徐向前在其《忆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》中如是评价。从四百余人到上万兵力,从游击武装到红军部队,从川陕边区到雪山草地,从西路苦战到高台殉国,这支“很好的部队”以其悲壮的历程、辉煌的战绩和优良的作风,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