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穷不兴产业穷根难除,富不壮产业富不长久。”
放眼甜城大地,内江黑猪、资中血橙、威远无花果、特色水产……一个个特色产业的培育壮大,一个个特色产品的品牌打造,点亮了贫困群众的新希望,促进了乡村振兴。
村村有主导产业,人人有增收门路,这是内江探索出的丘陵地区“插花式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路子。近年来,内江扶贫产业遍地开花,超八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稳定脱贫,产业扶贫挑起脱贫攻坚“大梁”。
■产业花开富万家
这些年,资中县铁佛镇柏龙村的脱贫故事在全国“出了名”——从人均年纯收入1900多元的省定贫困村,到整体脱贫人均年纯收入上万元,只用了两年时间。柏龙村的脱贫奇迹曾被《人民日报》报道点赞。
贫困村到小康村,如何实现逆袭?答案就在一个个小小的血橙之中——
眼下正是资中血橙收获的季节。在柏龙村,漫山遍野的血橙树郁郁葱葱,一个个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。“我家的血橙汁甜味美,刚刚上市就被订购一空。”脱贫户谭菊芳言语中透露着丰收的喜悦。
把“小果子”做成大产业,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脱贫故事。
如今,资中血橙种植面积达26万亩,挂果面积18万亩,鲜果产值24亿元,全产业链产值45亿元,血橙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分别约占全省的80%、全国的60%,是全国最大的血橙规模化生产基地。
据了解,“十三五”期间,资中县实现了102个贫困村、2.2万户7.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,资中血橙等特色产业为高质量、可持续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事实上,瞄准特色农业发展,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不只是在资中上演。
在市中区永安镇下元村,该村积极对接内江市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发展和市中区万亩雷竹产业发展项目,已建成年出栏内江黑猪1500头的集体经济养猪场、年出栏肉羊200只的集体经济养羊场和雷竹种植基地。目前,下元村黑猪、雷竹、肉羊等产业蓬勃发展。这个曾经的贫困村,2016-2020年,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从0到100万元的飞跃。
在威远县,目前无花果种植面积达5.2万亩,占全国无花果种植面积的32%,年加工能力达7万吨,种植规模和加工能力均排名全国第一。近年来,威远县已形成以无花果产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体系,空间上形成南无花果、北茶叶、西樱桃、东中药材、全域生猪农业产业布局。
在隆昌市,“一只虾”撬动扶贫大产业。近年来,隆昌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,因地制宜推进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,已发展稻渔12.6万亩,做足“田文章”,将稻、虾变为扶贫“金娃娃”。
在推进产业扶贫的过程中,内江围绕“12345”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和“351”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,大力发展内江黑猪、资中血橙、威远无花果、特色水产等优质农产品品牌,科学布局特色种养业,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、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,拓宽了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。
特色产业的扶贫故事,在内江的广袤农村精彩演绎。
截至2020年底,全市累计建成农业园区150个、面积117万亩,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植业6.39万亩,扶贫园区覆盖249个贫困村。贫困村开发“甜城味”特色增收产品,成功申报294个“四川扶贫”公益品牌商标标识,涉及农产品577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