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3月16日
中国国家地理微信公众号
从115座长江大桥中
选出了8座讲述它们的故事
在这8座长江大桥中
有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
武汉长江大桥
有上海的标志性建筑
上海长江大桥
也有我们泸州人最熟悉的
泸州长江大桥
作为承载泸州历史
与见证城市发展的桥梁
泸州长江大桥有哪些故事?
今天看泸君就给大家讲一讲
从1977年开工到1982年通车,桥梁的建设经历了诸多困难,但泸州人民以冲天的干劲,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历经5年终于建成了全国长江上最长的公路大桥。
结束了长江两岸车和人只能坐船过江的历史,对泸州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,更加快了泸州由地辖市转变为省辖市的步伐。
为何而建
车要过河只能靠轮渡
天气不好就得等上一天
“当时修长江大桥,泸州很困难。”已过杖朝之年的徐明国是原地辖泸州市市长,当年见证了泸州长江大桥从无到有的全过程,他对这座桥也有着特殊的情感。
在徐明国家中,一进门便可看见墙上悬挂了一张泸州长江大桥的照片。这张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黑白照片,记录了泸州长江大桥最初的模样。那时,桥梁两岸没有林立的高楼,放眼望去,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南北。
徐明国回忆,上世纪70年代,在泸州境内,长江上一座桥梁都没有,车和人要过江,只能在码头排队乘船过去。当时,泸州已经有着泸天化和川南矿区两个大企业,每日企业都有不少车辆过江,却也只能依靠轮渡。由于夏有洪水冬有雾,为了航行安全,一到汛期或是冬季,轮渡因为天气原因就得停运,等待过江的车辆没有船坐,只好在路边排长队等候,有时一等就得等上一天。
这样的情况既不方便两岸群众来往,又严重制约了泸州的经济发展,因此,在长江上建一座桥成为泸州人的期盼。
“要修桥,得往上打报告。”徐明国回忆,1975年左右,省里的领导来视察泸天化,他追着去汇报泸州想修桥的事,却被省里的领导给否决了。原来,当时地处泸州下游的重庆还归四川管辖,由于经费有限,省里更加倾向于让重庆先修长江大桥,在泸州修长江大桥的事得往后搁置,这让徐明国既失望又忧虑。
徐明国讲述泸州长江大桥的建设故事
机缘巧合,调研完了泸天化的领导乘车回泸州,在蓝田排了两个多小时才得以过江。吃了待渡苦头,领导也松了口。不久后,省里同意了泸州修建长江大桥,并立项拨款。而徐明国,也成为当时泸州长江大桥指挥部的负责人。
“泸州长江大桥总投资4200多万元。”在徐明国拿出的一张信笺上,记录着修建长江大桥的资金费用。徐明国回忆,当时省里拨的款并不够修建泸州长江大桥,但剩下的钱从哪里来?徐明国想到,不如去石油工业部争取。经过反复努力,泸州长江大桥得到了修建支持,项目剩下的款项凑齐,大桥开工指日可待。
修建波折
没有技术请专家支持
没有工具就自己造
1977年,泸州长江大桥拉开了修建大幕。徐明国带领着一支施工队伍,日夜奋战。
前期,资金的问题已经解决,然而真正的困难还在后面。当时,放眼全国也没有几座长江大桥,泸州长江大桥的设计、施工全都面临着技术难题。
建设中的泸州长江大桥
其中,没有材料和工具困扰着指挥部。万能杆件、钢围堰等修桥必备的东西都没有,指挥部曾派人到外地去借,但没有成功。从外地回来后,指挥部的人想到当时泸州有企业能够生产这些设备,于是立即联系长江液压件二厂等企业生产支援,将大桥所需的工具赶制了出来,这确保了长江大桥的施工所需的工具。
建设中的泸州长江大桥
与此同时,由于长江水深、水流湍急,在江心打下桥墩是施工上的一个技术难题。“5月泸州长江要涨洪水,如果洪水灌进去就完了。”徐明国告诉记者,为了赶在汛期前让江心桥墩出水,还请来了专家运用“统筹法”。经过计算,专家说提前15天就可以完成钻孔作业。随即,省交通厅马上安排人力和物资,按照专家说的进行施工。“硬是就提前了。”徐明国回忆说。
“修桥困难有很多,只能一步一步往前走,不能出问题。”徐明国告诉记者,本着这样的心态,在泸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,1982年10月1日,泸州长江大桥实现通车,这是当时全国在长江上修的最长的公路大桥,被视为国内深水、高墩、大跨桥梁的先例,从此也改变了泸州来往长江两岸只能坐船的历史,过江不再“看老天爷的脸色”。
通车那天,徐明国将一张红纸金字做的“出席证”别在胸口,由他来主持了泸州长江大桥的通车仪式。
时隔30多年,徐明国仍然对通车当天记忆犹新,除了来自国家部委、省里、市里的诸多领导和嘉宾外,通车更是轰动了泸州市民。“两岸的人多得很,南岸的人更多。”
“大桥通车后,我们的任务完成了。”在徐明国拿出的一张信笺上,贴着一张黑白照片,照片下记录着这样的一句话。那是徐明国与泸州长江大桥指挥部3个副指挥长的合影,任务完成了,大家聚在一起,在桥南留下了纪念,也了却了他的一桩心事。
南北纽带
日渐繁忙的桥梁
超负荷运行进入“管制时代”
37年过去,长江大桥在泸州人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直到今天,虽然长江上又架起了泰安长江大桥和国窖长江大桥两座跨长江桥梁,但泸州长江大桥仍是进出城区中心半岛的重要通道,也成为连通城市南北方向高速公路进出口的最便捷通道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,长江两岸居民来往越来越频繁,从桥上来往的车辆也越来越多。当初,桥梁的设计日流量仅为6000-8000辆次,现在实际每日通行的车辆已是10倍左右。
由于泸州长江大桥长期超负荷运行,2012年11月,已经投入运行30年的泸州长江大桥突然“告急”——北岸引桥2号桥墩身出现裂痕。为了避免泸州长江大桥出现更大的隐患,在经过了紧急抢修加固后,泸州长江大桥开始进入“管制时代”:禁止货运车辆和大型车辆(公交车除外)通行。
但随着车流量的日渐增大,即便是对货运车辆和大型车辆进行管制,但每到早晚高峰期,桥头总能看见车辆排起长队。
为了缓解早高峰时期城区拥堵的问题,2014年9月,我市开始对泸州长江大桥实行“三出一进”潮汐式交通管制,即在工作日早高峰7:30-9:00期间,双向两车道进出城的道路将临时变更为三条车道出城,一条车道进城。管制期间,只允许公交车、出租车及特种车辆通行。
如今,距离泸州长江大桥不远处的泸州长江六桥正在加紧建设当中。建成后,将串联起城南片区与城西片区,分担泸州长江大桥部分通行压力。
泸州的长江大桥们
目前泸州已有这么多座
已建成、在建和规划中的长江大桥
泸州中心城区过江通道
未来
长江泸州段会有越来越多的桥梁
也将见证着愈加繁荣的城市
完